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
2.在反复阅读中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感情。(重点)
过程与方法: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重点)
二、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法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 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苏轼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帮助学生大致了解文章,疏通词义,解决生字词问题。)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及节奏。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朗读指导)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疏通文义,提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如: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再读课文 深入研读
(这一环节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次阅读课文,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从反复阅读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阅读完后思考:
提问1:根据内容(或表达方式)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第一层(第一至三句):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第四句):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第五至七句):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提问2:本文抒 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出?
明确:①“欣然起行”,作者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睡意顿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表现了作者兴奋喜悦之情。
② “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③“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提问3:如何理解“月色入户”?
明确:“入户”二字把月色拟人化,写得自 然而生动。月光似乎善解人意,主动来与人做伴,安慰这位失意的人。
提问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何妙处?
明确:此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18字,以极精练的文字描画出承天寺庭院中优美的月色,表现出浓郁的诗情。作者将月色当作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影当作水中的藻、 荇来描写,突出月光树影的“交横”之态,创造出一个澄澈透明的世界。
拓展延伸
在深入了解文章的基础上,举行阅读竞赛,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并进行点评。
小结作业
朗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与本课文章思想感情上的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