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结合上次研讨名师课堂所得,设计一堂以朗读为为主要教学策略的简案(初中组 指导教师;马敬茹)
时间: 2021-12-01

马敬茹
发表于 2021-11-16 13:28:53 星期二 楼主
电梯直达 

结合上次研讨名师课堂所得,设计一堂以朗读为为主要教学策略的简案(主要写出每次读的目的,及每次突破这一目的的具体度的策略)

来自:新教师初中组 > 作业
回复 推荐
刘梦芸
发表于 2021-11-27 21:24:58 星期六 1楼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

2.在反复阅读中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感情。(重点)

过程与方法: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重点)

二、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法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 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苏轼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帮助学生大致了解文章,疏通词义,解决生字词问题。)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及节奏。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朗读指导)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疏通文义,提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如: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再读课文 深入研读

(这一环节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次阅读课文,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从反复阅读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阅读完后思考:

提问1:根据内容(或表达方式)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第一层(第一至三句):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第四句):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第五至七句):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提问2:本文抒 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出?

明确:①“欣然起行”,作者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睡意顿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表现了作者兴奋喜悦之情。

② “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③“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提问3:如何理解“月色入户”?

明确:“入户”二字把月色拟人化,写得自 然而生动。月光似乎善解人意,主动来与人做伴,安慰这位失意的人。

提问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何妙处?

明确:此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18字,以极精练的文字描画出承天寺庭院中优美的月色,表现出浓郁的诗情。作者将月色当作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影当作水中的藻、 荇来描写,突出月光树影的“交横”之态,创造出一个澄澈透明的世界。

拓展延伸

在深入了解文章的基础上,举行阅读竞赛,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并进行点评。

小结作业

朗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与本课文章思想感情上的区别。

引用
刘金依
发表于 2021-11-28 19:05:11 星期日 2楼

三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能疏通文意。

2.通过探究,能领会课文运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特点。

3.能感受三峡雄伟的形势和奇丽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江,她的风景如诗如画。长江最险河段之一在三峡,今天,我们就跟随郦道元一起来欣赏一下1500多年前的长江“三峡”之景。

二、初读·感受韵味之美

1.预学展示,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适时补充,引导学生了解郦道元及其写作背景。

2.初读感知

(1)听录音范读课文,注意听准字音、停顿。大屏幕出示停顿示范。

(2)自由朗读,读准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朗读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学习处理语速、语调、重音的方法,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的要求。

(4)指名刚才展示的几名学生再次朗读,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范读让学生能够正确读准字音,并通过节奏指导引导学生感受本文语言形式特点,多用四字句,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采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文章的美,并在这一活动中,引导学生理解朗读的各方面要求,体会诵读的美感。

三、细读·初步疏通文意

1.学生借用工具书,标示重点字词

2.以组为单位,归纳整理本文重点词语

3.在交流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设计意图】重点训练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解决字词,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用通顺的现代汉语翻译文章,会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归纳整理词语。

四、研读·体会三峡之美

1.概括三峡之美

(1)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语句,简单概括。

(2)三峡的水在不同季节各有怎样的特点?找出相关语句,简单概括。

2.体会三峡之美

师:三峡很美,你觉得三峡美在何处?试用“三峡的……美,美在……”的句式来表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的认识、对词句的揣摩将这些鉴赏变为自己的理解,进而感受长江三峡雄伟的气势和秀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五、品读·探究写作手法

1.品析句子写法

2.探究写作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对句子写法的品析及写作顺序的探究,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品味其写法的精妙。

六、师生小结·布置作业

本文作者郦道元以仅150余字,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请同学们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写一处景物,突出景物特点。(200字左右)

 

引用
马敬茹
发表于 2021-11-29 08:31:42 星期一 3楼

梦芸的《记承天寺夜游》在读的层次设计上很用心,抓住了本文文本教学重难点,且设计了精当的阅读任务,非常好。建议在阅读研读过程中可适当加入朗读环节以此突破景物之特点,作者之心境。

金依的《三峡》教学设计由浅入深注重读的深度,读的方法指导也注意到了。有一点需要注意,在教学目标一的打成环节还稍显流于形式,没能真正达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