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标题名称:专题四
查看:20 | 回复:5
王杰
语文教学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于是,很多教师喜欢设计一些语文活动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但仔细探究,你会发现,有些语文活动的设计并没有激活学生思维,只是停留在形式的层面。请你列举现实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伪生动”现象,并试着提出一些改进策略。
发表于 2022-04-21 20:13:22 星期四 楼主
来自:新教师初中组 > 作业
回复信息
尹丽丽
师生互动的内容单一:教师仅就书本上的一些固有答案的概念、原则、方法等问题进行设疑学生不用思考直接在教材中就能找到答案,这种无效提问在我们教学中普遍存在
师生互动的形式单一:在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下课堂教学互动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教学互动的启动者和主宰者。而学生则相对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学生与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交流与互动这导致了课堂教学主体在互动形式上的单一。
师生互动评价单一:在我们课堂教学互动中,评价应是师生双方的互动均能达到让师生反思的效果,评价推动着互动的深入与展开具有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意义。但是我们日常课堂教学中,在有些互动过程中不管学生的表现如何均以“好” “不错”等进行笼统的评价。
师生互动对象单一: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教师有时会无意识的选择一些学习好的、优秀的学生进行互动,而忽视一些能力一般的学生,这样的互动也背离了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初衷。
改进策略:
1.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教师要正确认识师生互动的本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转变教师角色
2.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要钻研教材,灵活运用教材的能力;探索教法,提高教学水平,关注教育对象,公平对待每个学生,提高教师反思的能力
3.建立多元评价标准,合理评价学生
4.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信心。
发表于2022-04-22 13:10:41 星期五 1楼
孔祥迪
一类 “伪生动”现象与课堂的问题设置有关,包括过多的琐碎问题、封闭性的问题、与教学目标无关或关联性较小的问题等,课堂上师生围绕此类问题进行学习,看似热闹却收效甚微甚至无效。所以课堂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巧妙,设置主问题,避免无效问题,设计能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尽量能照顾到全体学生。
还有一类与活动内容有关,比如在导入环节运用与当节课内容不太相关的音乐、视频,看似吸引学生兴趣了,却是浮于表面,不能引起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思考联系;教学过程中还可能会运用小组讨论、表演等等形式,但是问题是否值得讨论、是否全组参与,表演的过程是否对本课重点内容的掌握有帮助,还是仅是为了形式而进行。所以课堂活动的设置需要与教学目标一致,设计活动时多问问“我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什么?”“该活动能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活动设计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这个中心。
发表于2022-04-23 21:28:40 星期六 2楼
杨文昱
不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都会自觉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灵动的血液,出现了可喜的新气象。然而,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活动存在不少诸如形式化、低效化乃至无效化等伪活动,使得语文课堂教学走向更深的误区,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一方面,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语文教师想了诸多方法,其中之一就是组织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交流商讨。可当教师将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带到课堂上让学生探究时,许多学生却不是积极思考,而是或翻阅相关学辅资料找答案,或假装思索以等待其他同学的答案,更有甚者打着探究的幌子“交流”一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话题,课堂看似活了却混乱不堪,学生貌似动了却放任自流,这就是课堂上流于形式的伪活动。
另一方面,一些语文教师为了建构表面上“动”的语文课堂,故意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学生活动,使得语文课堂中学生的活动变得毫无意义。例如,有的教师在讲授《刘姥姥进大观园》时让学生齐唱《好汉歌》,有的教师在讲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时让学生扮演恐龙……这样一来,学生动了,课堂活了,可我们的语文教学毁了。
建构课堂真活动责任在教师,关键在学生。
课前,教师要潜心研读文本,深入体察文本的内在意蕴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学习情况精选教学内容,定准教学重难点,潜心设计教学流程,制定出引导学生化解课堂问题的方法,使得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明白自己要什么,该怎么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交流探究中去,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适当调节课堂节奏,抓住课堂生成,妙生课堂智慧,从而推动学生课堂活动有序地朝着纵深方向发展,努力构建有序、多元、灵动、开放的语文课堂。
发表于2022-04-24 08:57:26 星期日 3楼
张思慧
语文教学强调课堂上的互动,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很多教师常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语文活动。但是,有些语文活动并没有激活学生思维,而只是停留在形式的层面。例如,在进行课堂讨论时,表面来看气氛热烈,但实际上真正认真思考问题并与同学讨论的学生少之又少;课本剧表演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而其他学生大多是看看热闹,收获不大,等等。
针对上述现象,我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1.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使活动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并与其他教学环节相适应,成为整体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一环。教师设计活动时,不能想着有活动就可以,而要注意活动必须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必须有助于学生提升思维水平,深入理解教材。
2.在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本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让学生明确活动绝不仅仅是为了增加乐趣,在心里有一个方向。在活动进行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全体学生的状态,对走神的学生及时提醒,根据学生的能力让其在活动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
3.活动后要给予及时而有效的反馈。教师要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并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活动的效果,争取下一次组织更有益于学生的活动。
语文课堂中引入多样的活动,本身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它改变了教师“一言堂”、课堂气氛沉闷的局面。但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能让活动流于表面的形式,只有做到这点,才能真正发挥活动的积极方面,让我们的课堂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发表于2022-04-24 10:07:55 星期日 4楼
王杰
老师们都能结合课堂教学列举事例,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不动”和”伪生动“的现象确实存在,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参与语文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极大地影响了语文教师教学艺术的提升。因此,把握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情,针对性地设计语文活动辅助课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希望老师们建立”生动“的教材观和营造”生动“课堂的意识,有效改进课堂教学。
发表于2022-04-26 11:26:35 星期二 5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