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标题名称:专题八
查看:36 | 回复:6
沈艳
研修专题八:请你谈谈对”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理解。
|
|
发表于 2022-07-07 21:33:25 星期四 楼主
来自:新教师初中组 > 作业
回复信息
李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揭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是办好新时代思政课的基本遵循。
显性教育属于旗帜鲜明的教育观点或教育行为,比如说全面依法治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公开宣讲依法治国,阐述自己对于依法治国的理念和观点;隐性教育则强调的是一种熏陶式教育,一种内隐和间接的模式,更多是从社会工作和生活的细节来体现出依法治国的观念,同样是依法治国,如果现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带着学生去参观法院,旁听一些适合学生听的案件审理(比如和未成年人相关的),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领悟,或者利用社团课或班会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这就是隐性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大部分课程内容都是基于现实社会的,这就为我们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和内容。我们可以通过视频、图片、文字、漫画、语言讲述等多种方式来实现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去自己思考,自己体验,然后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述,从而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正确三观的培养。例如,在八上“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一课,多媒体播放爱国视频片段。随着视频的播放,可以看到眼泪在学生的眼眶里打转,学生从视频的直观冲击中,悟出我们要维护国家利益,捍卫国家尊严。这时候教师让学生思考: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安全地生活在盛世繁华的祖国,背后靠的是谁?你可以用什么行动去表达你对他们的敬意?这时学生悟出了是有无数人在默默地为我们辛苦付出,使得我们免受战争侵扰。至此,学生的爱国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升华。
综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者结合起来,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塑造,会有更好的效果。
发表于2022-07-07 21:35:44 星期四 1楼
宁燕平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属于社会科学,它的目的是帮助初中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在具体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者融合统一的方式,帮助学生从理念认知到实践感悟来完成价值观的塑造。
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旗帜鲜明地表达一些正确的观点,并且对其进行具体阐述和分析,这是显性教育;同时还要为学生创设一些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程内容教学中,拥有自由表达辩论的权利,这些教学活动会有助于隐性教育效果的提升。 显 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者结合起来,对于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和塑造,会有更好的效果。
以“推动和平与发展” 教育为例,中国政府一向支持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旋律,我们社会目前处于一个和平的时期,也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对许多初中生来说,他们从小就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由于缺乏对比体验,因此对于和平与发展更多是停留在概念上,没有真正的感悟和领会。 教师宣讲和平理念,诸如和平是中国政府一直坚持的理念,这属于典型的显性教育。 然而显性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隐性教育,老师在讲授和平与发展课程内容的时候, 可以找一些目前世界上处于暴力冲突的地区,比如说中东地区、非洲部分地区、阿富汗等,展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武装冲突的影像资料,并且展示部分国家在战争前和战争后的人们生活对比,以及国家发展情况对比,比如说伊拉克,伊拉克由于盛产石油,在战争前是一个比较富足的国家,在战争之后,国家连基本的粮食和干净的饮用水都无法保障,民众还经常成为武装冲突的无辜牺牲者。 当中国学生看到这些暴力冲突地区的真实情况的时候,就能够给震撼他们的心灵, 让他们真正从心底认识到自己国家当前和平与发展是多么宝贵,意识到和平对于全世界是多么重要。这种隐性的教育,学生才能够真正从心底认识和平和发展的意义,一部分学生甚至可能因此而建立追求和维护世界和国家和平的价值观。又比如说到全面依法治国,可以在课堂上公开宣讲依法治国,甚至可以在社会公共场合展开演讲或者辩论,阐述自己对于依法治国的理念和观点,这些是属于显形教育。隐性教育则强调的是一种熏陶式教育,一种内隐和间接的模式,更多是从社会工作和生活的细节来体现出依法治国的观念,同样是依法治国,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去参观法院, 旁听一些适合学生听的案件审理,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领悟,从而进一步将法治观念内化于心。
发表于2022-07-08 08:41:28 星期五 2楼
尹梦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人提出把思政课变成隐性课程,完全融入其他人文素质课程中,这是不对的。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同时,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上好思政课,做好铸魂育人工作,必须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坚持显性教育,需要在平时的思政课授课过程中,根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制定好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合理安排好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水平和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合理设计教学知识框架和多样化作业模式。结合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以多媒体技术为依托的教学模式,挖掘学生喜爱的授课方式,有效传授课堂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锻造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每位学生成长成才的必修课之一。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念都需要思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进行传导、灌输,让学生接受思想的洗礼、道德的升华。思政教师要抓好道德与法治课这个抓手,坚守好课堂主阵地,结合时政和社会主流价值观,找准切入点,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切切实实学到真知识、懂得真道理、形成正观念、弘扬正能量。
另一方面,还要坚持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要在思政课中“润物细无声”,以渗透隐性教育方法为依托,运用榜样示范、人文熏陶、互动交流等隐性化的方式,让思政课传导的价值理念、意识形态直抵学生内心深处。浸润人心的效果需要潜移默化,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同时,要挖掘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其他课程,融入到学生组织管理、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过程中,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思政教师可以联合学校德育处开展志愿服务和实践活动,也可以联合大中小学开展系列思政团队课。通过“义务植树,埋下梦想”让学生懂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了解保护生态,守护绿水青山的重要性,理解守护梦想的过程是艰辛与快乐并存的漫漫长路;通过“绿色低碳,环保出行”让学生知晓什么是碳达峰、什么是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的大国担当是什么样的形象,我们向世界展现了什么样的风貌;通过“忆苦思甜,重走长征路”,让学生设身体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理想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通过一个又一个活动,让社会主流价值观浸润学生心田,让正确价值观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上好大思政课,需要全社会各领域各环节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携手同行,共同做好新时代青年培根铸魂工作,为党和国家培养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可靠的接班人。
发表于2022-07-08 14:04:37 星期五 3楼
刘娅妮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形态。显性教育注重通过旗帜鲜明、直接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是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开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隐性教育则是通过间接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它实现教育目的于日常生活中,渗透教育过程于休闲逸致间,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产生影响。二者在目标上一致,形式上互补。
作为思政教师,我们既要加强显性教育又要加强隐性教育,努力做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新时代思政课要坚持理直气壮地进行公开、直接的理论灌输,同时也要正视和重视其它因素的隐性作用,建设好思政课的隐性教育途径,创造与显性教育方法相互补充的教育方法。例如在讲到《青春有格》这一课时,可以选取播放《学习强国》里的《为了谁》的MV,同学们被抗疫一线的勇士勇于担当、不怕牺牲、无私奉献、人民利益至上的精神震撼,在音乐的烘托下对抗疫一线英雄无比崇敬,对“止于至善”的人生境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启发孩子们懂得珍惜青春年华,以修生为本,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的道理。
因此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在运用中互补,在渗透中转化,促进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和育人任务的完成。
发表于2022-07-08 15:43:19 星期五 4楼
赵鹏丽
显性教育,是指通过有明确目标的、外显的教育活动对学生 进行的可见性的教育,具有时效性、指向性的特点。 它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有自身所具有的显著 优势。在初中生的思政课堂中,显性教育居于主导性地位,学生在课堂上知识的获得以及情感体验大体上是以显性教育的方式习得。在此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控制着课程的进度、教学方式、理论知识 等诸多要素,这就凸显出了显性教育所独具的特色。隐性教育以 潜在的,悄无声息的方式对学生产生积极或者消 极的影响 。这种影响往往与其他课程的教学紧密相连,对学生施以“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新时代为推动初中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向更加完善的角度发展和变革,就要深入探讨隐性教育所潜在的巨大吸引力,充分挖掘其自身的独特优势,更进一 步对初中思政课的教学提供动力支撑。
在新时代的“新”背景下,推动思想政治课向更高层面上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显、 隐性教育之间的“成效占比”,切实增强其各自本身 所具有的显著特点和优势。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显、隐性教育携手共行,互为补充。比如在初中思政课堂中,我们在讲七年级下册《法律为我们护航》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候,除了教材现有的资源以外,还要给学生链接最新的网络资源案例、最新《民法典》相关规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最新修订规定等等,实现主渠道与其他渠道的有机联动、 网络上下课堂内外的和谐融通,进而让学生真正领悟这一课内容,并且明白依法治国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进而增强其法律意识。
发表于2022-07-09 09:15:15 星期六 5楼
沈艳
本次作业完成的不错。打破传统课堂模式,倡导因材施教,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不仅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方向,更应成为“思政课”教师的执教智慧。
本学期我们用八个专题完成了“八个相统一”的学习,总体来说, 大家完成的都不错。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坚持“八个相统一”,直击思政课的重点和难点,不仅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标定航道,也为所有课程提出了基本遵循。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在深刻认识和理解总书记讲话精神的科学内涵基础上,坚持把“八个相统一”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全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发表于2022-07-09 09:50:16 星期六 6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