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如何在实验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课堂行为规范(小学组 指导教师:张晖)
时间: 2023-06-01

基本信息

标题名称:专题三

查看:18 | 回复:4

 

    张晖

    如何在实验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课堂行为规范

发表于 2023-05-08 12:00:23 星期一 楼主

来自:新教师小学组 > 公告

 回复信息

    刘莹莹

    1.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学生经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设、验证并得到结论,学生能带着目的去做实验,这时学生的注意力会很集中,就会有计划,有目的去动手操作,以此,慢慢地就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避免学生单纯为了玩,容易造成课堂秩序混乱、课堂效果差。
2. 在实验时,教师要给每组学生一个明确的分工。让学生操作验证的过程中记录下所出现的问题。操作步骤以及验证的结果,形成操作实验的完整过程,即使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或其他结果,也可以让小组学生互相讨论,找出问题出在哪个环节,为什么会出现问题。这样也是对学生科学探究态度的培养,让他们从心里重视科学探究,也就没有玩的心态,课堂记律也会好转,积极探究的兴趣会更浓。
3. 明确的指示训练。如在学生们做实验或热烈讨论的时候,教师如要停止实验或讨论,可以有明确的口令或动作提醒。
4. 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以小红花或赋分等形式对小组的合作默契、纪律、实验操作等方面进行评价,对于表现优异的组给予奖励。

发表于2023-05-10 13:59:26 星期三   1

    张明蕊

    1.课前,进实验室前应重点强调实验室纪律。例如,实验室的全体动作应听从老师的指令,实验室的一切实验用具在没有老师的允许下不能动手,在老师安排的实验时间下应认真完成实验,实验结束后听到指令后立即停止实验并收拾好桌面坐好。课前讲解纪律的同时并明确奖惩机制,表现好的小组可获得小组积分,表现不好的小组则应给予一定的惩罚。

2.上课中,实验开始前让学生明确小组任务,实验目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论,强调小组间的合作与默契,在实验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小组的动手能量同时也培养了小组间的合作精神。在实验过程中当小组的实验遇到某些难题的时候,教师应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

3.实验结束后,教师应给表现好的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例如盖章等,同时表现不好的小组也应给予相应的惩罚,同时小组间也可以互相评价,从而使学生明确实验室的正确行为规范,在学生心中形成良好的榜样。

发表于2023-05-15 08:05:07 星期一   2

    齐春蕾

    第一,实验的基础——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营造一种科学实验的气氛,即保证实验室清洁、安静、整齐;齐全的实验基本设施:充分的学生操作空间,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都有动手机会,以利于发展学生能力。再是实验仪器、用品的准备:老师和老师培养的小助手一起准备并检查实验所用仪器,设备是否完好无缺,并配套的安放在实验桌上。最后老师制定实验计划,并指导学生准备,即老师根据大纲钻研每个实验需达到的目的,把培养目标落实到位并指导学生复习旧知,预习实验内容、弄清实验步骤、方法、注意事项等。

第二,实验的关键——把握实验过程。要很好培养学生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应重视实验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教师指导、正确操作、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实验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是很重要的,它不仅对学生建立规范化操作的影响很大,而且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也至关重要,不难看出,在实验过程中,很好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第三:实验不可少的环节——归纳总结。在学生实验完毕后,老师应和学生一道进行总结,回答实验前提出的问题,并运用所得结论来解释身边的自然现象。同时,对高年级学生可教他们写简单的实验报告,另外,还应对实验中表现好或差的学生做出表扬或帮助,并安排学生做好一起的清理、归位,方能离开实验室。

       综上所述,要指导学生做好实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的规范化操作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培养好的,在实验中对学生素质进行训练培养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发表于2023-05-15 15:11:30 星期一   3

    张晖

    在实验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课堂行为规范,首先做到一、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二、吸引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三、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四、持续关注学困生,这四点。同时,还要除了老师们提到的课堂管理方法之外。我认为,想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教师还要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树立威信,做到以下四个提升:一、提升教学设计水平;二、提升教学基本功;三、提升自身品德修养;四、提升科学专业素养。

发表于2023-05-25 11:48:50 星期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