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请两位老师思考一下,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哪些组成部分?他们之间是什么逻辑关系?您认为这几种核心素养中对于您学校的初中生应着力发展其中哪些?(专题一 初中组:刘伟)
时间: 2023-11-13

基本信息

标题名称:专题一

查看:40 | 回复:6

 

    刘伟

    请两位老师思考一下,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哪些组成部分?他们之间是什么逻辑关系?您认为这几种核心素养中对于您学校的初中生应着力发展其中哪些?

发表于 2023-11-05 09:19:06 星期日 楼主

来自:新教师初中组 > 作业

 回复信息

    高玲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其中“文化自信”列为核心素养之首,立德树人在语文课程中体现,其具有深刻的的政治背景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任何课程都包含文化,都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自信是 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可、自觉接纳、衷心热爱,是对中华文化生命力抱有坚定信念。文化自信主要包括文化认同、文化积淀、文化理解、文化参与等要素。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经典诵读的方式,深化学生的文化积淀;“语言运用”是核心素养的基础与载体。语言运用主要包括语料积累、语感建构、语理习得、语言表现等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关注“留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与联想,体会文本背后的深层韵味;“思维能力”与语言密不可分。思维能力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等类型。语文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审美创造”是提升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就语文课程的审美,有对语言作品的审美,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实现审美创造。学生获得审美可以通过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培育审美,在感性与理性的融合中培植审美,在发现美与创造美中统一提升素养。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文化自信都是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得以实现。当前八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低,最直观体现在作文写作中,语言平淡略带冰冷,用词匮乏,构思不够精巧。在讲授第三单元写景为主题的课文中,学生缺少一双观察美、发现生活美的眼睛,想象潜在力有待发掘。关于第二单元人物传记学习中,学生的共情力较弱,学生的审美理解和审美鉴赏能力有待培养,学生在对语言文字进行相对理性的评价和判断过程中,在美的认识过程中引发对爱的情感较薄弱。情感是审美的核心,学生只有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不断完善对作品人物关系及情节的梳理,完成对文本内容的再生创造,通过对外貌、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想象,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发表于2023-11-05 11:54:24 星期日   1

    刘伟

    高老师说的非常详细具体。落实到日常教学要以语言运用为第一核心,通过品词悟句有味道的读去扩充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思维方式;在教师日常讲解、熏陶中,逐步提高学生理解力和审美能力。

发表于2023-11-05 15:55:49 星期日   2

    刘伟

    其实就是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核心素养的着力点,语言运用不到位的就先训练语言运用能力,在此基础上再突破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常态课上可以根据内容宣传一点文化自信

发表于2023-11-05 15:58:40 星期日   3

    贾天畅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分为四个方面,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当前七年级学生最应发展的仍然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一方面,少部分学生缺乏感知生活、感知美的能力,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也缺乏美感和逻辑性。例如,在讲授《金色花》这一课时,我尝试让学生仿写语句表达对母亲的爱,有五六位同学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非常出色,但大部分同学不止写不出来,机械模仿,甚至缺乏对美的感知力,无法欣赏这些同学的优秀作品。对此,我认为要通过名篇赏析、语言运用训练、习作训练等方式,在帮助学生提高对于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同时,提高习作能力。

发表于2023-11-10 16:33:32 星期五   4

    刘伟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分为四个方面,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当前七年级学生最应发展的仍然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一方面,少部分学生缺乏感知生活、感知美的能力,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也缺乏美感和逻辑性。例如,在讲授《金色花》这一课时,我尝试让学生仿写语句表达对母亲的爱,有五六位同学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非常出色,但大部分同学不止写不出来,机械模仿,甚至缺乏对美的感知力,无法欣赏这些同学的优秀作品。对此,我认为要通过名篇赏析、语言运用训练、习作训练等方式,在帮助学生提高对于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同时,提高习作能力。

发表于2023-11-10 17:36:50 星期五   5

    刘伟

           贾老师说的非常详细具体。落实到日常教学要以语言运用为第一核心,通过品词悟句有味道的读去扩充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思维方式;在教师日常讲解、熏陶中,逐步提高学生理解力和审美能力。

发表于2023-11-10 17:38:24 星期五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