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标题名称:高中语文线上交流4(2024年上半年)
查看:18 | 回复:5
陈国良
例谈古典诗歌“一课多篇”的联结点。
发表于 2024-04-28 15:07:27 星期日 楼主
来自:新教师高中组 > 作业
回复信息
张滢旭
1、主题联结:选择具有相同或相似主题的诗歌进行组合,通过主题将多篇诗歌串联起来。例如,可以选择表达爱国情感的诗歌,如《芣苢》和《插秧歌》主题都是赞美劳动人民的劳动精神。
2、风格联结:根据诗歌的风格特点进行组合,如豪放派、婉约派等。通过比较不同风格的诗歌,让学生感受到不同风格所带来的不同艺术效果,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像必修上册《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的风格对比学习
3、意象联结:古典诗歌中常常运用各种意象来表达情感、描绘景物。可以选择具有相同或相似意象的诗歌进行组合,通过意象的串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例如,《蜀道难》《蜀相》都是和蜀地有关。
4、手法联结:根据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组合,通过比较不同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手法的艺术效果和作用。例如,《氓》是现实主义手法的代表,《离骚》是浪漫主义手法的代表
发表于2024-05-06 13:54:43 星期一 1楼
徐云华
一、研读单元导语和学习提示。教学者要遵循编写者的思路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研读单元导语明确整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再根据一课之后的学习提示来确定每一篇的重点及两篇共同的重点。
二、从意象的选择入手进行联结。古典诗歌中多运用意象,作者会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选取不同的意象,即使是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中也有不同的情感。因此,意象是最好入手的联结点。
三、从文体入手进行联结。如《归园田居》《短歌行》课后的学习提示提到:“两首诗都是古体诗,但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有所不同。”这就是一个切入点,同是古体诗,这两首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这种不同带来的表达效果不同。一课多篇中的选用的古诗文体并不一定是完全相同的,如第8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登高》是七言律诗,《琵琶行》是歌行体,这三首诗进行联读就可以从文体入手。
四、从语言风格入手进行联结。如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两首诗《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两首诗都是古体诗,但是两首诗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都大有不同。《短歌行》是四言诗,质朴刚健,多用比兴手法,《归园田居》是五言,平淡舒缓,善用白描,两首诗语言风格不同。
五、从诗人情感入手。每一首诗都承载着作者不同的情感,一课多篇中古诗对比的落脚点最后还是在诗人的不同情感表达,还是以第7课为例,一是入世之心一是出世之心,两首诗有诸多可以进行联读的点。其他的诗歌从意象、手法、主旨、创作背景、作者等角度都有诸多可以进行联读的教学点。
发表于2024-05-09 15:16:28 星期四 2楼
张海晴
在诗歌的教学和鉴赏中,“一课多篇”的联结点可以从多首诗歌某些共同的主题、情感、意象、手法等方面进行关联,以达到深化理解和提升鉴赏能力的目的。
一、相同主题、情感:多首诗歌可能围绕同一主题展开,如描写春天的诗歌,可以通过对春天景色的不同描绘来进行联结,如杜甫的《登高》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登高望远时的感慨。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这些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手法,来探索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二、哲理思考:诗歌中蕴含的哲学思考或道德观念,如对生命、宇宙、人性的思索,也可以成为联结点。例如,杜甫的《望岳》和《登高》都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可以从诗人的情感态度和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中找到联结点。又如,王维的山水诗和孟浩然的田园诗,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可以通过对这些诗歌中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的比较来探讨联结点。
三、相同意象、手法:不同诗歌选取相同的意象、手法,到其营造的意境、表达效果却有所系统,意象、手法可作为连结点,如“月”、“花”、“树”“山水”等自然意象在多首诗中出现,可以探讨这些意象在不同诗歌中的异同象征意义和艺术表现。对比、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使用,比如《望海潮》《扬州慢》,同样运用了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但最终表达效果迥然不同,可以分析不同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四、作者或时期: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或者同一历史时期不同诗人的诗歌,可以从风格、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联结和比较。
通过这样的联结,帮助学生比较不同诗歌的异同之处,更好地理解每首诗歌的独特之处,加深对整个诗歌群体的认识,从而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发表于2024-05-14 09:21:02 星期二 3楼
毕洁
以必修上册第7课为例,可以将《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其一)》的联读点设置为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两位诗人身处乱世,作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无论是投身时代,一展宏图,还是转身离去,怡然自得,都是他们的心之所向。前路虽非坦途,然心之所向,自当素履以往。曹操将个体生命的悲歌变成了宏图大志的壮歌,力破时代困局,积极有为,表现出喷薄昂扬的生命力量。陶渊明挣脱精神的枷锁,解放自我,守拙归真,于恬淡美好中给人以舒缓的抚慰。一浓一淡,皆是生命的诗意。
教师可以从诵读入手,让学生初步掌握两首诗的节奏、重音、语调等。在此基础上总结两首诗的情感变化,进一步诵读,体会两位诗人不同的人生选择。利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了解两位诗人,理解选择背后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自身的人生追求。
发表于2024-05-15 08:55:53 星期三 4楼
陈国良
四位的回答各有千秋,很好!古典诗歌“一课多篇”联结点的确立路径:对题目、作者、背景、注释、意象、手法、情感方面鉴赏点的分析,对诗人人文情怀的体会,对诗歌所渗透的思政内容分析……通过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一课多篇的教学将异彩纷呈。
发表于2024-05-17 10:24:47 星期五 5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