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标题名称:初中语文交流专题三——课堂实例分析
查看:7 | 回复:3
马敬茹
场面描写之氛围营造
孙雷
一、从上一节微课学生习作中,找出氛围营造相对薄弱的样本,指出问题。
二、解析场面描写氛围营造的路径:
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
1.哪些文字是面的铺设?哪些是点的特写?
面:同学们,镇上的人,安静、严肃、忧愁。
点:韩麦尔先生,温和,漂亮的绿色礼服,领结,绣边小黑丝帽;郝叟老头,三角帽(发源于欧洲,自17世纪后期盛行至18世纪,在极盛期时不但是一般男性知识份子的标准行头,也是军人戎装的标准配件之一),破边的初级读本翻开摊在膝头,大眼镜。
2.小弗郎士迟到进入教室时,知道这是最后一课吗?他的心情如何?
不知道,吃惊、诧异。
3.他为什么惊异?请从场景的点和面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因为今日在教室的所见所闻不同寻常。
面:同学们平时喧闹,今天安静;镇上的人平时不会出现在课堂,今天来听课。
点:韩麦尔先生平时敲铁戒尺,非常严厉,今天温和,不责怪学生迟到;
韩麦尔先生平时衣着普通,今天盛装上课;
郝叟已经是个老人了,而且戴着三角帽,形象很庄重,却摊开课本,横放大眼镜,在初级法语课上摆出像小孩子一样认真学习的姿态。
无论点还是面,都围绕着“与平时截然不同”这一核心属性进行人物描写,才营造出了反常、诡异的氛围。
提炼方法1:人物群像围绕中心
在场面描写中,人物群像的塑造,要为同一个中心思想或观念服务。
4.小弗郎士迟到,作者为什么要写韩麦尔先生温和地对待他?如果是为了营造“反常”的氛围,为什么不写韩麦尔先生平时只用戒尺敲桌子吓唬人,今天看到小弗郎士最后一课还迟到,恨铁不成钢,狂怒地用铁戒尺暴揍小弗郎士一顿?
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儿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后文交代了韩麦尔先生不责备小弗郎士的原因,孩子们今后不能学母语了,他能够换位思考,对孩子们的难过心情感同身受,并且对孩子们心怀同情。这种知识分子特有的推己及人的悲悯情怀,决定了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用温和的方式来对待学生。小弗郎士进入教室的场面描写,虽然还未交代这些缘由,但已经体现出了韩麦尔先生独特的个性。
5.为什么不写郝叟老头在教室后面温和地招呼小弗郎士快坐好?
场面中对郝叟老头进行了外貌和动作描写,塑造了认真专注的形象。一个老年人,认真专注地学习小孩子的初级课程,又创造出一种笨拙、质朴的印象。后文写:“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他读不好,声音引人发笑,也呼应了这种笨拙、质朴的印象。这样认真、朴拙的一个人,是不可能在听课时打断老师随意发声的。
6.由此可见,韩麦尔先生和郝叟老头在同一场面中的不同言行举止,其实源自于他们自己独特的个性。场面中人物个性鲜明,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人物活动合情合理,营造出的氛围才有真实感,更能感染读者。上节课刘老师讲过,同一场面中的重点人物或有代表性人物,言行举止要有差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场面描写要想营造出动人的氛围,就不能只写出重点人物的差异,还要通过人物描写表现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提炼方法2:鲜明个性,强化印象
7.如何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语言:微妙的语气、用词(韩麦尔先生温和地说)
细节刻画 动作:分解动作,锤炼动词(郝叟翻开、摊在、横放)
神态:捕捉细微的表情(卖油翁睨之久而不去,但微颔之)
外貌(韩麦尔、郝叟的穿着)
8.场面是人、事、景的交融。营造氛围,还可以由景入手。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提炼方法3:环境描写,烘托气氛;动静结合,互相衬托
三、修改前作,展示简评。
发表于 2021-04-30 08:41:55 星期五 楼主
来自:新教师初中组 > 作业
回复信息
马敬茹
《和<骆驼祥子>学写作之场面描写》
微课版第二版 教学设计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二中学 刘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场面描写的定义及作用;
2.选取《骆驼祥子》选段,与学生讨论总结场面描写的常见思路。
3.能够对名著的作用有多的认识和感悟;能够对名著活学活用,学会场面描写服务写作。
二、教学重点:理清场面描写思路;
三、教学难点:结合名著,结合生活实际,能够完成一段场面描写。
四、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具体教学过程:
一、走进画面,接近场面(4分钟):
教师导语1:同学们上午好!《骆驼祥子》是一部蕴含了非常多写作技巧的作文大全,今天咱们就和《骆驼祥子》来初步学习场面描写,让作文更富层次感,语言更富韵味。
教师导语2:请同学看插画,告诉我画面里展示的是《骆驼祥子》中哪个场面?整个场面给你内心带来什么样的心理感受?
教师导语3:请大家思考结合图片思考:这些场面具有哪些共同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正点拨:
场面描写,指的是在某一个特定时间和地点,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描写。
场面描写具有渲染情感氛围,后续情节发展做铺垫等作用。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目的是考察学生对《骆驼祥子》基本知识、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图片是静态的画面,而且七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过渡时期,有利于学生对场面描写快速形成自己的感知。学生通过多种不同类型的场景图片精准找出相同点,学生主动思考获得的见解更容易留在学生心里。本环节内部就进行了练习,做到了快速巩固强化新知的目的。
二、问题引领,探究总结(6分钟):
教师导语4:快速阅读片段(半分钟),回答以下问题(4分半钟):
片段: 城门洞里挤着各样的车,各样的人,谁也不敢快走,谁可都想快快过去,鞭声,喊声,骂声,喇叭声,铃声,笑声,都被门洞儿一一像一架扩音机似的一一嗡嗡的联成一片,仿佛人人都发着点声音,都翁翁的响。祥子的大脚东插一步,西跨一步,两手左右的拨落,像条瘦长的大鱼,随浪欢跃那样,挤进了城。
教师提问1:这是关于什么的场面?这个场面给你内心带来什么样的心理感受?
学生回答:第四章祥子从军营逃出到城门洞时看到的场面,热闹、喧腾的感觉。
教师提问2:祥子倒是出现在结尾部分了,可是没怎么看见其他人呢,作者只是笼统地说了“各样的人”,不像是一个场面啊,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回答:“鞭声,喊声,骂声,喇叭声,铃声,笑声”是由人发出或是人操作物体发出的,而且这几种声音是旧时候交通繁忙的地方最常有的,最有代表性的声音。
教师提问3:说得好,作者别出心裁地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声音来写人群,城门洞里人生喧嚷不断,可见拥挤的程度有多高。
要是我看见这一场面,我心里就觉得不舒服,不想从这个城门洞进去了,哪怕绕远走也行。同样的,大家想想祥子面对眼前这一场面时,他的心理感受是什么呢?说说理由。
学生回答:祥子看上去应该是挺喜欢这个场面,因为原文说“祥子的大脚东插一步,西跨一步,两手左右的拨落,像条瘦长的大鱼,随浪欢跃那样,挤进了城。”把祥子形容成大鱼,还随浪欢跃,有点如鱼得水的感觉。
教师提问4:说得非常好,祥子逃出兵营,在人烟稀少的山地一路奔波到城里,有了一种“还阳”——重回人间的感觉。
教师提问5:如果说语段前面的喧闹场景是“面”,那么后面出场的祥子就是一个“点”,这个喧闹的“面”对祥子心情这个“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众人喧闹的场景给了祥子心里温暖,主人公祥子的心情也变好了。
教师总结1:一起看幻灯片
出示PPT:场面描写中的点面结合,是用来衬托点的。
教师总结2:
1.点面结合:先要对场面进行描写,构成“面”。
2.重点列举:“面”里的人的活动不用都写,选择代表性的人物去写。
3.由面转点:描述在这个场面中的主人公的行为与心情。
设计意图:以选文为范例,带领学生分析这段场面描写的技术细节,问题引领,合作探究,以学生说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总结出这种场面描写的思路是“由面到点,突出差异”以及“面衬托点”的作用,为下一环节学生修改练笔提供方法指导。
三、固化方法,修改佳作(4分钟):
教师导语:老师之前以这几个话题向大家布置了场面描写小片段的任务,结合课堂上所讲内容,请口头修改,口头表达,完成你的佳作。
(幻灯片呈现)任选以下一种场面,写一个场面描写的片段:
1.运动会入场式;
2.上课铃响了,老师还没来,同学们在……
3.自己心中的某一场面
设计意图:教师挑选适合符合学生经历的话题,配合上一环节学习的写作思路,完成修改,让学生的作品更富层次感和语言美。此外,学生结合学习的场面描写的思路去说,教师引导及时反馈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总结。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分钟):
思考延伸题:第二章中阔人们出逃
每逢战争一来,最着慌的是阔人们。他们一听见风声不好,赶快就想逃命;钱使他们来得快,也跑得快。他们自己可是不会跑,因为腿脚被钱赘的太沉重。他们得雇许多人作他们的腿,箱子得有人抬,老幼男女得有车拉;在这个时候,专卖手脚的哥儿们的手与脚就一律贵起来:“前门,东车站!”“哪儿?”“东——车——站!”“呕,干脆就给一块四毛钱!不用驳回,兵荒马乱的!”
这一段是不是场面描写?如果不是,请思考后总结出依据;如果是,请思考后总结出这样写的好处。
设计意图:拓展题,展示了《骆驼祥子》中其他的场面描写的选段,供学优生课下分析思考,为下次课其他类型场面描写的学习做好铺垫。
发表于2021-04-30 08:44:04 星期五 1楼
刘金依
在看到这两个课例时,我先查阅了有关场面描写的相关知识,了解什么是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即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以下是我对两个课例的认识:
课例一:
在上课伊始,刘老师通过图片让学生走进场面,在这一环节中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并通过概念呈现明确了场面的定义。接着,通过层层递进的五个问题,从谈心理感受到总结场面描写中的点面结合的相互关系。这一环节以选文为范例,带领学生分析这段场面描写的技术细节,同时为后面的写作环节打下基础。然后,刘老师布置了场面描写小片段的任务,精选符合学生经历的话题,进行口头表达,完成佳作。最后,通过拓展题展示《骆驼祥子》中其他的场面描写的选段,供学优生课下分析思考。
刘老师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设计理念,通过问题的引导使学生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整堂课的设计遵循学生认知思维的发展,有学有练,读写结合,活动丰富。
课例二:
孙老师的教学设计重点突出,通过连续诘问引导学生归纳场面描写的路径,在讲授“提炼方法1:人物群像围绕中心”时,孙老师借用一段描写逐步解析,引导学生明确在场面描写中,人物群像的塑造,要为同一个中心思想或观念服务。在“提炼方法2:鲜明个性,强化印象”中,引导学生掌握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的方法。在“提炼方法3:环境描写,烘托气氛;动静结合,互相衬托”中,给学生提供了了场面是人、事、景的交融。营造氛围,还可以由景入手的这种思路。
孙老师的教学设计以场面描写氛围营造的路径为主,可行性很强。同时,在设计中,善于思维的调动,由片段解析逐步归纳场面描写的路径,加深学生的学习体会,并通过“修改前作,展示简评”环节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学生对场面描写的理解与运用。
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结构清晰完整,活动丰富多样,思维逻辑严谨,多个环节的设计都值得我学习和研讨。
发表于2021-04-30 09:19:46 星期五 2楼
马敬茹
刘老师和孙老师的两堂课构成一个写作训练序列——面与场,在授课过程中两位老师也各有侧重带领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思考探究与训练,课堂效果比较好。在听课过程中我一直有个疑问:场的构建效果是否完全实现,是否让学生明确了“场”的意义,因限于15分钟微课,授课教师展开和深入内容受到局限,我觉得咱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探究场的营造路径。
发表于2021-05-06 10:08:32 星期四 3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