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标题名称:关于心理活动课的课堂纪律问题
查看:9 | 回复:3
盛雅莉
心理课是以活动、体验和分享为主旨的,过于强调纪律会压抑学生对活动的积极性,影响体验和分享的深度。理想的心理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自我的探索中,经历四个阶段:体验活动—感受内心—反思自我—心理成长,但现实中教师有时无法完全控制场面,学生出现闹哄哄甚至随意走动、互相推挤等危险行为,采用怎样的策略才能保证心理辅导活动课良好的课堂纪律以让活动顺利开展,心理课的“纪律”应把握到什么程度呢?两位新教师可在之前的授课经历基础上谈谈自己对此有何见解、心得或困惑。
发表于 2021-04-12 09:03:06 星期一 楼主
来自:新教师小学组 > 作业
回复信息
张郑
树上开花--巧妙使用盖章表格
其他学科的课程有作业、有考试,教师、学生、家长通过一次次作业、一张张考卷不仅可以得知学生最近的学业情况,还可以推测出其上课的表现。那心理健康活动课以什么作为凭证?怎样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受到教师关注的,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自我约束呢?有教师说:“及时表扬学生的表现,肯定学生的进步;在出现纪律问题时,教师可以制止或者'无声胜有声’”这样做没有错,但是存在一个责任分散的问题,教师的表扬和批评都是面向整个班级学生的,分散到每个学生身上力度就减弱到几十分之一了。而以现在一个心理教全校一千多位学生且两周才见一次面的现状而言,要让心理教师在课堂秩序动荡时有针对性地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是很有难度的。教师叫不出学生名字,学生很容易会产生不受重视的心理,“既然教师都不认识我了,那我表现好不好也就不重要了”。其次,学生毕竟是孩子,教师口头上这种“一过性”的肯定和提醒很快就被学生当作耳边风,烟消云散。对于学生来说,看得见摸得着的可能更为实在。更何况教师不可能一堂课 40 分钟都在表扬、肯定、提醒和批评。所以我才用表格计分的方式更好的认识学生,管理学生,量化学生。
发表于2021-04-12 10:30:05 星期一 1楼
李宛莹
在纪律不好的班级中,“擒'贼’擒王”,争取“刺头分子”的支持和配合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我班有一个同学是个很有个性的学生
平日里嘻嘻哈哈 讲义气,在班级里有自己一帮“铁哥们”
他还有一个特点, 凡是他喜欢的教师的课,他都积极配合;
要是不喜欢某位教师,他甚至在这位教师的课上拍桌子。在这个同学班级上第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之后,心理教师就搭着他的肩膀和他谈天说地,很快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往后的心理健康活动课,梁同学不仅自己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活动,主动发言,还帮助心理教师维持课堂秩序,这一支持者
形象带动了一帮 “兄弟”,影响力扩散到全班,心理健康活
动课没有了课堂纪律的后顾之忧,开展十分顺利。
发表于2021-04-14 09:14:51 星期三 2楼
盛雅莉
心理课是活动型课程,课程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它具有活动性和互动性的特征,不能像其他科目要求学生正襟危坐安静听讲,相反是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游戏有所体会,通过讨论有所收获,但活动前提是在良好有序的课堂“纪律”下进行。
二位老师各自分享了自己的经验,都是有效可行的好办法,相信你们在今后不断的授课经验积累下还会摸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好办法,比如可以给自己在各班学生中设置心理小助手,帮助我们课前做些辅助工作了解学生心理情况,课中起到桥梁融洽作用,课后帮助我们及时得到学生的实际反馈情况等等,再比如利用小学生尤其在意教师对其评价的心理特点,设置一些小贴图小奖品等效果也是非常好的,不论怎样能让学生在良好有序的活动中有所收获达到我们心理活动课的目的就好。
发表于2021-04-16 10:06:35 星期五 3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