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标题名称:心理健康
查看:25 | 回复:8
阎圣生
教学主题的确定
发表于 2021-11-05 15:30:50 星期五 楼主
来自:新教师小学组 > 作业
回复信息
张宁
目前在心理课程备课过程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确定教育主题:
一、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具体目标的要求,以及学校心理课程的教育教学材料确定教学主题。
二、根据小学学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及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制定教学主题。
三、针对本校不同年级学生在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扰,确定一节课的教学主题,通过心理课程引导学生更加健康地学习与成长。
发表于2021-11-12 08:08:39 星期五 1楼
卢山
心理健康教学主题的确定,最应反映的是学生的心理需求。一般确定学生心理需求的途径可以从学生自身需要、其他教师反映、实时社会事件、发展心理理论、团辅个辅经验等方面出发。具体分析如下:
1、探求学生心理需要。心理教师可以事先用书面调查或问卷,向学生征求心理辅导活动主题,然后对主题分类整理,统计分析,筛选出“呼声”最高的。这样能顾及大多数人,并使主题有的放矢。
2、与其他教师沟通。每班心理活动课数较少,心理教师不容易深入了解每班学生、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其他科任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与学生接触频繁,比较熟悉学情和班情。如果能及时与其交流,交换信息,这无疑会提高心理辅导课主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因时因地因事因校。如果活动能够与近期发生的重大生活事件联系起来,同时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那么学生有了感性体验和切身体会,就容易产生兴趣,有话可说。学校里与社会上在上课近期发生的重要事件,是心理辅导课主题的不错参考要素。
4、参考发展心理理论。发展心理理论是对不同年龄、不同阶段、不同心理发展任务的学生,进行的最深刻、最严谨的总结。心理教师应多积累、多体会发展心理中对不同年级孩子们的心理需求探索结论,参考之并付诸于教学主题的确定。
5、从心理团辅个辅经验出发。心理教师在进行团辅和个辅过程中,会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和学生需要进行心理成长的方面。这需要心理教师对学生表现较为认真的体察和关注,再凝练为一次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主题。
发表于2021-11-12 08:30:41 星期五 2楼
阎圣生
卢山老师结合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团辅和个辅有针对性分析反思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
发表于2021-11-12 09:10:55 星期五 3楼
阎圣生
张宁老师在确立教学主题时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小学学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等实际情况相结合。
发表于2021-11-12 09:17:45 星期五 4楼
冉晓萌
关于心理活动课主题的选择,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
主题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实际,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话题,这种具有共性的问题也最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2.主题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其行为表现也会有所不同。不同学段学生心理和年龄特征,不仅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形式和设计,同时也决定了主题的选择与设计,因此,题目的设计也要新颖,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能吸引学生兴趣。
3. 主题的选择要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内容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的需要
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是途径之一,并且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同时也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和目标上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主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当前的、实际的需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目标和内容在不同阶段的侧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符合班级和学校管理的需要。符合实际需要的主题,才是心理健康活动课好的主题,结合活动课的具体开展,才能收到理想的实际功效。
发表于2021-11-12 09:20:23 星期五 5楼
阎圣生
冉老师在选题时注重考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话题为切入点,同时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理论指导。
发表于2021-11-12 09:26:01 星期五 6楼
李杰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的确定,本质上是基于学生而确定的,要围绕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最终的发展。
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在每学期的第一节心理课发放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心理主题。制定本学期的心理主题。此外,也可以通过日常观察,观察学生们的表现,来灵活调整主题。
根据小学学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纲要》的要求制定教学主题。
发表于2021-11-12 10:00:07 星期五 7楼
阎圣生
李杰老师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注重观察学生表现制定教学主题。
发表于2021-11-12 13:36:49 星期五 8楼